甘學軍: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打開方式,不止于春秋拍
1月18日,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北京舉行,作為上屆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甘學軍連任會長一職。本期“人物”欄目中推出甘學軍訪談錄,結合近幾年的發展大勢,呈現他對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的深入思考。
甘學軍:拍賣的打開方式,不止于春秋拍
甘學軍
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談及近幾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展態勢,多數人常用類似“理性調整”的中性詞來概括。其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市場行情相比之前變差了、不好了,并非我刻意唱衰,事實情況就是這樣。2018年的市場整體表現可以用“低迷”來形容,而且2019年也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模式單一是行業發展最大短板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日前發布《2018年全國10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述評》,解析2018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基本趨勢及情況。
據述評顯示,2018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繼續回落,較2017年下降近20%。由于高價拍品大幅減少,把單件拍品的成交均價拉至近7年來最低。2018年內,10家樣本公司中僅有廣東崇正的業績逆勢增長了14.63%,其他公司均出現不同幅度的跌落,且多數公司的業績跌幅在20%左右,個別公司的跌幅將近一半。
其實,從2012年以來,國內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就一直處于頹勢行情,而造成此趨勢的原因是多樣化的。概括而言,主要分為外部宏觀大勢以及行業內部自身不足兩大方面。
對于國內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而言,和其他行業一樣,改革開放40年來經歷著深刻的發展變革。過去的20多年里,文物藝術品拍賣搭乘國內GDP快速增長的快車,經歷了起步、高速的發展階段。同時,藝術品市場作為一個跨國界、跨領域的市場,雖然與其他行業相比偏小眾、規模有限,但其對外部宏觀大勢的變化有著敏銳的感知度;因此,宏觀經濟形勢的下行必然會對藝術品拍賣市場產生影響、沖擊,使其行情回落。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真正發展不過30年左右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發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模式。而對于這一模式的形成,則源于我們最初的選擇。
藝術品拍賣屬于舶來品,20世紀90年代初,我個人也參與了這一“取經”的過程;但今天再看,我們當時取了一本“殘經”。最重要的是,我們對藝術品拍賣作為一種交易形式的本質認識并不深刻,不夠真切,所以我們形成了一種中國特色的單一模式。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文物藝術品拍賣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檢討這20多年來國內拍賣究竟是怎樣的模式。我們以往總是認為,藝術品拍賣一定是一種“高大上”的活動形式,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局部表現,我們只是學到蘇富比、佳士得經營方式的某一種,具體而言是其香港模式。無論是在法律界定、行政管理,還是在從業者的操作理念、方式,我們都照搬了蘇富比、佳士得在香港的經驗,這就決定了國內拍賣模式的單一性。事實上,這種方式是兩家拍賣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個遠東模式,較為邊緣化,并非兩者的主要經營模式。當時,兩家拍賣行開拓亞洲市場時,他們在香港只能固定一個辦公空間,然后通過臨時租用酒店大廳,每年固定組織兩場春、秋大拍,其經營份額整體占比很小。
我們今天回頭再深入考察蘇富比、佳士得在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的拍賣業務時,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實際上,它們每年會有很多場的拍賣活動,幾乎幾天一場拍賣的頻率,而且拍品的層次非常豐富,拍賣的形式亦很多樣。我們只看到了它們拍賣梵高、畢加索,但并沒看到它們也拍一般的家具舊貨。實際上,一般價值的藝術品拍賣才是它們的經營常態,而這也被我們忽略了。
今天,在行業內部看,從行業從業者,到市場中的藏家,再到政府管理部門與公眾輿論,大家都習慣和認定了現在的經營模式,當市場爆發期的發展勁頭過去后,也就明顯地暴露出發展后勁與市場資源的不足。在行業外部看,現行的法律法規、行政管理政策也都限定了我們必須按照這種模式進行,而這種模式在今天也暴露出其周期長、效率低、服務不到位的弊端。
從行業長遠的發展看,市場的調整正是我們總結、回顧、反思的契機。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一方面讓大多數從業人員形成了陳舊的觀念,導致行業經營模式過于單一化,以至于這種模式影響到了行業的法規制定,影響到相關部門對文物藝術品拍賣的管理。另一方面,市場內投資、投機的味道濃厚,傳統的拍賣品類素材經過市場幾輪的運作已然顯得后繼乏力。
目前,當市場面臨一種新的國際化形勢,有更專業、更理性的需求時,市場的短板自然顯露,出現發展的瓶頸。另外,國內一些現行的法律法規、行政管理措施,盡管在初期起到了推動、促進市場發展的作用,但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有些法規在收緊,有些政策顯得過時,已然遠遠不能滿足和解釋市場實踐的需求.
北京華辰2018年秋拍現場
深化改革,重啟行業發展新進展
當然,我們做出上述總結和檢討,并非完全否定20多年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展模式,畢竟我們靠這種模式開啟了中國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行業未來發展的基石,回顧與檢討可以讓我們清晰掌握未來市場合理發展的“藥方”。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未來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應該如何生存,我想行業轉型是必然的選擇。
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社會的經濟形態與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最大特點是信息透明、共享。文物藝術品的收藏雖然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私人行為、個人密藏,而在互聯網時代,其必然影響參與者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生變化。面對諸多變化,我們絕大多數從業者的思維卻還沒轉變過來,還在固守原來的方式——追億元、拼價格、傭金戰、搶資源。
行業發展低迷是受宏觀形勢的影響,這不可否認;但是我們行業從業者應對變化做出改變的意愿明顯不夠。文物藝術品拍賣是一個很跨界的行業,但從業人員并不跨界,反而顯得愈加保守。現在的行業格局是,所有的拍賣行都在擠過獨木橋,其結果只能是極少數拍賣行能通過,絕大多數掉下深淵。
過去的發展模式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這就像20多年前,我們做拍賣的時候意味著文物商店會逐漸退出市場,因為拍賣市場比文物商店更加透明公開;而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它又進一步打破了行業壁壘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所以又到了市場變化、轉型的階段。
早在2013年,我就曾說“行業再不改就是窮途末路”。近四五年來,我們走的路越來越窄,雖然拍賣公司總數不少,但能開張舉槌的是少數。2018年,看似行業顯得很熱鬧,但實際上我們遇到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只不過大家都回避現實,揀好聽的說。
我個人算是資深的行業從業者,同時兼職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提醒大家思考并做出改變。就像20多年前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濫觴時,我們“取經”回來后提醒公眾、政府、參與者,拍賣是一種好的交易形式。而我們作為在一線實踐的從業者,應該提醒大家,今天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所以,我提出要重新開啟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新進程,從立法到行政管理,再到從業規范,等各個層面去深化改革。有時我們總是呼吁政府部門要先做出改變,其實在現階段從業者更應該積極地先去實踐,只有先形成新的市場案例才會對應出現條文法案。就如同我們最開始做文物藝術品拍賣時屬于“違法”,實踐之后才出現了相應法案修訂一樣,這個規律今天依然沒變。
談及行業轉型,我想首先可以改變并優化拍品結構,不要只看高端市場。如果只是按照過往的模式發展,國內有兩三家拍賣公司足矣。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商業形態和模式,把拍賣做得日常化、常態化、大眾化,這也符合當下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
市場應該為絕大多數人服務。幾年前,我們統計成交數據:不低于90%的拍品成交價都是在100萬元以下的,平均價位在3萬至3.5萬元之間,我估計現在的均價更低了。其實不少從業者現在也意識到了市場的這種變化,所以也在拍賣中自發地做出了一些調整,例如推出無底價拍賣專題、買得起的收藏等形式,以此避免拍賣冷場。
高端市場畢竟只是一個局部,能買得起數百萬元乃至千萬元的藏家是少數,這樣的拍品也是稀缺資源,所以通過挖掘新品類、中低端資源,組織更多場次的拍賣活動,來服務于更多的市場訴求,這難道不是一種改變的方式嗎?
過去我們總是標榜并引導人們關注“官窯、宮廷、貴族”的高端市場,而關于更多數人對審美的需要反而被忽略了很多。事實上,國內中低端的市場很龐大,收藏家協會都有幾千萬會員,想參與到市場中的人有很多,只是行業壁壘太多、潛規則太多,這阻止了人們廣泛參與的意愿。
清雍正檸檬黃蓮形盤 華辰2018年秋拍 2185萬元成交
無論如何變革,規范和專業永遠是核心競爭力
市場調整了這么多年,各方參與的訴求也調整得差不多了,賣家對于價格的要求、買家對于拍品的需求、從業者對于規模上的設計等方面,我看也調整到位了。應該說,大家也適應了這種市場常態。市場前些年的火爆場面大家也都知道不可能再有了,也都踏實了。比如,如果現在市場中出現一個虛高的價格,大家馬上就會產生認知和判斷上的共識,實際這也說明市場已經過了靠推波助瀾來做勢的階段。
對于華辰拍賣而言,實際從2001年最初成立就定位于中等規模,為中產階層服務,注重公司整體的專業性與文化含量。10多年發展過來,業內很多人認為華辰的經營思路過于穩健,實際上中間有段時間我們也想做大,但是經過深入認識自身的條件與定位,最終還是決定做最初定位的生意。
雖然經營思路是穩健的,但我們在業務拓展中不斷嘗試,例如在品類拓展中,華辰是國內最早做影像、西洋藝術品、蘇繡、當代漆器的拍賣行之一;在拍賣形式上,華辰也是較早嘗試跨地域與其他平臺合作的公司之一。
近兩年,華辰也在踐行轉型理念,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將華辰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的藝術經紀平臺。過去,拍賣是我們唯一的業務,未來我們會圍繞藝術品交易將華辰做成一個鏈條化的平臺,這樣才會有更為堅實的生存支點。
對于中小拍賣企業而言,雖然當前市場給其很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應該將其看成一個機會,利用自身轉身、騰挪快的優勢進行轉型的嘗試。例如,華辰開始嘗試把拍賣做得日常化。春節前我們僅花了20多天時間組織了一場小拍,100多件標的,多數無底價,兩個多小時的拍賣總成交額近200萬元。現場氛圍很輕松,大家在嬉笑聊天中就結束了拍賣,當時現場有一位重要的藏家,便對這一形式感到很新鮮,覺得好玩兒、有趣,希望我們后面能多組織類似的拍賣活動。
整體而言,雖然目前這種日常化拍賣的形式在經濟收效上并不大,但這種方式利于改變員工已經固化的思維方式,有利于華辰未來做更深入的戰略調整。
一路走來,不管我們進行怎樣的創新與嘗試,華辰一直秉持規范化、專業化的道路。雖然在2005年后華辰的拍賣成交額沒有太大增長,而且時常被其他拍賣行趕超,但欣慰的是,華辰在行業內的品牌認可度遠高于成交數字,而這種口碑也是華辰最珍貴的財富。這一點也是我作為一位做文化的商人最感慶幸的一點。
齊白石 《秋色秋聲》 北京華辰2018年秋拍805萬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