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拍觀察之一:藝術品拍賣步入消費型時代
“春往夏來已半年,京師拍賣槌聲連。夢里歡呼500億,醒來幸有三分田。”春拍漸入尾聲時,北京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首打油詩。
自嘲之余,言外之意,拍賣公司不應該被價格牽引而做不切實際的夢,而是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去耕耘腳下現實的土地。
這是一位“老拍賣人”對市場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一路高歌猛進之后,又經歷了一大段的調整期,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遭遇了“瓶頸期”,如何突破與轉型,是所有同行業者共同的困惑。
然而,挑戰永遠和機遇并存,大家在另辟蹊徑的過程中,也迎來了一場觀念性的轉變。
億元時代把中國藝術品市場提升到了很高的規格,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那么為什么不讓大家都參與進來呢?
甘學軍說,藝術品市場絕對不是一個富人俱樂部,而是應該面對大眾,從市場發展的規律來說,藝術品拍賣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消費上。要從億元時代的歡呼聲中轉身,回歸市場基礎部分的挖掘和提升,這是方向,也是出路。
華辰拍賣首當其沖,在春拍中提出了“買得起的大拍”這一理念。“樸實而不失專業。”這是甘學軍在春拍漸入尾聲時,在各大公司拍場穿梭之余最大的感觸。
少了絢麗的布置,沒有人為的噱頭,此次春拍無論是展陳還是拍品都更加親民,然而親民并不意味著專業度的下降,相反,預展現場充滿著學術性的氛圍,專業性的信息也是隨處可見。
各大公司都不再緊盯著上億的拍品,而是從種類上、價位上去迎接更多新藏家進場。 無底價拍品的增加,篆刻、鼻煙壺、漆畫等小眾門類的加入,增加了拍賣的趣味,也降低了市場的門檻。“用最專業的態度,為最不專業的人服務。”甘學軍跟員工們一直念叨的這句話,已然成為業界普遍的共識。
對于藝術品拍賣市場來說,消費型時代已經悄然而至。這個被藝博會等一級市場呼吁了很多年的理念,終于也蔓延到了拍賣業這個二級市場。
“如果說拍賣市場曾經走過一段很‘任性’的歲月的話,那么現在的拍賣市場正在走向理性,或者說,我們在走向消費時代。”在保利近現代書畫部總經理殷華杰看來,“消費”更加符合“收藏”的真諦,“購買藝術品就是收藏人類的文化、民族的精神,這本身就是一件格調很高的事情。現在,更多的藏家已經領悟到了收藏藝術品所帶來的豐富的精神食糧,這也是我們全行業的人,經過了多年的共同努力,感到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打造消費型市場是拍賣公司最終的歸宿,卻也對拍賣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拍賣市場就是一個圈子,把預展現場布置得炫一點,讓大家感受到氛圍,再請幾個權威專家,他說好就是好。現在,當我們要面對越來越多‘圈外人’,就要放下身段,在專業上、信息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甘學軍說。
如何吸引住客戶,讓這種健康的信念繼續下去,也是中國嘉德董事總裁胡妍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今年春拍嘉德做了兩次巡展,多次小型的雅集,同時也設置一些入門的課程,幫助大家順利進入拍場,而不是讓他們覺得門檻高水又深。同時,我們要求專家要給買家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不忽悠。”
而當拍賣走近了大眾,關于市場是否回暖這句“老生常談”似乎也有了是與否之外的答案。
胡妍妍認為,市場環境不好、資金短缺的問題的確存在,“但是大家對于藝術品的熱愛和信心依然存在,藏家都在很理智地選擇自己心愛的東西,拍賣市場還是在繁榮和健康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著。”
保利春拍 張大千《潑彩鉤金朱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