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家文物鑒定體系 筑牢新時代文物保護屏障
3月24日,羊城木棉初綻,全國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工作座談會上,與會代表們圍繞全國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和文物鑒定工作各抒己見,這次會議不僅是對2024年工作的總結回顧,更是對未來重點任務的規劃部署,研究深入推進國家文物鑒定體系建設。
就在不久前召開的國家文物鑒定區域中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國家文物局為北京市文物進出境鑒定所、上海市文物鑒定研究中心、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四川站、陜西省文物鑒定研究中心等6家國家文物鑒定區域中心授牌,成為國家文物鑒定體系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一步。
自2023年國家文物鑒定體系建設規劃實施以來,央地協作聯動,各方踴躍參與,文物鑒定機構體系、職能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法規標準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等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文物鑒定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我們要錨定新時代國家文物鑒定體系建設目標,深化文物鑒定區域協作,加強文物鑒定機構建設,推進文物鑒定職能整合,完善文物鑒定法規標準,創新文物鑒定人才培養,加快文物鑒定科技探索,全面推動國家文物鑒定體系建設走深走實。”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相關負責同志說。
機構建設:從“單兵作戰”到“區域協同”
文物鑒定是文博事業發展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推進可移動文物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機構薄弱這個關鍵短板,指導各地重點推動文物鑒定機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相關負責同志說,“我們按照‘一地一策、逐個突破、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對全國幾大片區中基礎較好的進出境審核管理處予以重點指導,加大力度強基礎、補短板,為區域中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率先示范,40名編制“一步到位”。“我們將全省鑒定資源進行了整合和強化,把原來承擔文物鑒定職能的山東省文物鑒定中心,從省博物館整體剝離,與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合并,更名為‘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負責全省各類文物鑒定工作、文物鑒定人才培養、文物鑒定理論研究推廣、文物科技鑒定技術應用和推廣等,為全國的文物鑒定體系建設和區域間合作交流貢獻了應有力量。”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主任王斌說。
上海、四川、廣東、海南等地機構改革同樣大刀闊斧。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四川站編制從7人增至30人,并由副處級升格為正處級。“這次機構改革是鑒定站發展歷程中的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四川站站長郎俊彥難掩激動之情,“擴編后站內新增了館藏文物鑒定、文物征集鑒定、藏品安全評估、公益鑒定、科技鑒定、鑒定研究等多項職能,涵蓋所有業務門類,為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海南管理處負責人章佩嵐興奮地告訴記者:“去年,管理處編制從11人擴充到26人,還增設了4個內設機構,目前20名在編人員已全部到崗,海南省文物鑒定研究中心掛牌已經提上省編辦日程,這在全國省級鑒定機構建設中走在了前列。所有業務全面發力,僅文物拍賣標的審核這一項,比上一年增加了一萬多件,有力推動了民間收藏文物的交易和流通,繁榮海南自貿港文物藝術品市場。”
人才培育:從“師徒傳承”到“規模培養”
人才何其鮮,求一于百千。據了解,目前包括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在內的各類文物鑒定機構專兼職文物鑒定人員總數僅約1500人,成為制約文物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針對過去“師徒相授”培養人才模式效率較低、文物鑒定人才緊缺的問題,國家文物局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去年遴選認定了9家文物鑒定實訓基地,依托這些基地常態化培養符合鑒定人才成長規律的實戰型人才,為文物鑒定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相比過去每年組織兩個培訓班,去年國家文物局依托實訓基地舉辦各類文物鑒定培訓班達13個,培訓學員近500人次。
2019年,國家文物局就在南京博物院設立了“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責任人員實習實訓基地”,該基地自設立起,便在人才培養機制上持續創新,在文物鑒定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至2024年,基地相繼組織了古代漆器、古代金銀器、古代玉器和古代書畫等鑒定培訓班。“我們在課程設計中,突出實習實訓和實物教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實戰培訓,培訓期間組織學員參與涉案文物鑒定、文物征集鑒定、文物進出境審核、文物拍賣標的審核等工作,用鑒定工作中涉及的社會文物開展實物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員們都表示教學方法新穎,學習效果顯著。”南京博物院實訓基地負責人李竹說,依托南京博物院的優質資源,每次培訓班都提供大量藏品作為教材,同時配合舉辦的精品展覽,邀請策展人開展現場教學等。
除了豐富的課程,實訓基地還注重師資力量的建設。“師資力量注重與館校和科研院所結合,從多角度深入解讀文物鑒定要點、市場的造假情況及造假方法研判。”李竹說。
為了解決培訓經費難題,國家文物局主動尋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社會資金支持培訓項目經費,并推動構建人才培養常態化、可持續支持機制,通過尋求多方面的努力,讓文物鑒定人才培養走上常態化、規范化、規模化的道路,為文物鑒定事業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標準規范:從“不夠健全”到“逐步完善”
針對法規制度建設不足的現狀,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會同各地持續推進文物鑒定領域標準規范建設,尤其在進出境審核和涉案文物鑒定管理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進出境審核方面,國家文物局在廣東、浙江、天津等管理處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于2023年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北京文物進出境鑒定所所長顧斌說:“這份名單進一步完善了文物出境審核標準體系,為我們在文物進出境審核工作中提供了基本依據,這對于防止近現代珍貴文物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僅如此,2024年,國家文物局還推動玉石器等14項文物出境審核規范國家標準出臺,加上此前公布的17項,文物出境鑒定56項系列標準有望在近年全部出臺。顧斌表示:“審核規范國家標準的制訂,能夠使我們更好地貫徹落實文物保護相關政策,提高文物出境審核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涉案文物鑒定管理領域的制度建設持續完善。在2018年出臺的《涉案文物鑒定評估管理辦法》的基礎上,2023年,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涉案文物鑒定評估和移交工作的通知》,優化相關組織程序,提升涉案鑒定評估效率。顧斌說:“這個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涉案文物鑒定評估工作的程序規范、工作要求和合作機制,讓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與辦案機關的溝通協作更加順暢,鑒定程序更加規范,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水平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為了規范國有館藏文物定級工作,提高館藏文物保護管理能力,國家文物局于2024年印發了《國有館藏一級文物定級工作指南》。浙江省文物鑒定站站長黃斌說:“這對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定級工作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以前雖有《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等,但各地對館藏品尤其是一級文物定級標準理解可能不太統一、衡量取舍可能也有差別,現在大家都按照統一的標準,執行嚴格的程序,能夠更準確、更合理地評定文物等級,有利于文物的保護和研究。”
在民間收藏文物鑒定方面,各地也積極探索公益性文物鑒定咨詢服務管理制度和服務規范。上海率先發布《上海市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咨詢推薦單位工作規程》,明確鑒定機構主體資格和鑒定范圍;廣東、陜西、甘肅等地也相繼制定相關管理辦法。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說:“這些制度的出臺,為常態化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服務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撐,對于規范服務流程,保證服務質量,更加便利、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收藏鑒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支撐:從“傳統目鑒”到“科技輔助”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科技支撐文物鑒定的呼聲越來越高,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也在加快,科技成為文物鑒定能力建設的重要支撐。
國家文物局在推動科技鑒定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支持北京、陜西等管理處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開展陶瓷器、金屬器等科技鑒定相關研究。“這些研究為科技鑒定的實踐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一位參與相關研究的專家說道。
各地在科技鑒定方面的探索進展顯著。“科技鑒定的發展,給文物鑒定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站長劉成基感觸頗深,“本世紀初,我們就敏銳察覺到科技鑒定的廣闊前景,選定熱釋光測年技術為突破口,從2002年開始籌備,到2006年正式為陶瓷真偽鑒定提供科技支持。后來又引進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儀和顯微紅外光譜儀輔助玉石、雜項鑒定,還建立了標準化譜圖數據庫。”
據了解,20多年來,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累計為各類機構和個人提供了大量陶瓷器熱釋光測年服務以及玉石雜項材質檢測分析服務。未來該站將作為國家文物鑒定區域中心(廣州)依托機構,聯合區域內相關文博機構共建區域文物科技鑒定研究和交流平臺,探索設備、數據、人員資源共享。
為促進傳統鑒定與科技鑒定的有機結合,陜西打破機制壁壘,將省文物鑒定研究中心與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合并,依托省直文博機構和9家高校成立了“陜西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構建了文物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初步形成了“傳統+科技”的文物鑒定工作新模式。
“這幾年我們院的科技鑒定占比逐年增加,目前科技鑒定文物占比已達30%以上,初步探索出了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類文物的一些科技鑒定方法。”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說,目前陜西已初步建成“陜西青銅器科技鑒定綜合數據庫”“青銅器銘文數字化標準信息庫”等,為文物鑒定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研究所所長陳家昌表示:“我們積極推進文物鑒定中心建設,探索科學的鑒定理論框架和模式,建立了先進的文物分析鑒定實驗室,初步建立了多維度特征指標提取與比對方法和相關數據庫,有效提升了文物鑒定的科學性。”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以國家中心、區域中心和文物鑒定實訓基地為依托,推動文物鑒定機構與文博單位、高等院校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大對各文物鑒定機構開展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科技鑒定的支持。
鑒定服務:從“單一”到“多元”
近年來我國民間文物收藏逐步由小眾走向大眾,漸成文化消費熱點,民間收藏文物鑒定需求日益增長。
上海文物交流中心門前,公益性文物鑒定咨詢服務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前來咨詢的民眾絡繹不絕。一位手持明代民窯瓷盤的老者感慨:“以前找專家難如登天,現在政府把服務送到了家門口。”他的身后,數十位藏家正排隊等候專家“掌眼”。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自2022年起,這里每周都會在固定時間為市民提供免費鑒定咨詢服務,已成為上海市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的一大亮點。
廣東省文物鑒定站也將公益鑒定做出了特色,打造“南粵鑒真公益行”品牌。劉成基介紹:“我們通過整合資源,開展了包括每周二常態化公益鑒定、基層博物館分站活動等在內的多種活動,搭建起公眾與專家之間的橋梁。在普及文物法規與鑒賞知識過程中,引導公眾合法收藏,遏制文物詐騙亂象,提升公眾文物保護意識。近五年來,已開展線下活動近240場,為逾7千名群眾鑒定物品3萬余件(套),線上文物科普推文及普法小視頻的全網點擊量破百萬。”就在3月15日的“南粵鑒真公益行——汕尾站”活動中,幾位陶瓷收藏愛好者帶著自己的30余件藏品前來鑒定,經專家鑒定年代涵蓋戰國至清代多個時期后,均當場表示準備捐贈給博物館,使其更好發揮展示研究作用和教育意義。
這是國家文物局啟動公益性文物鑒定咨詢服務工作的生動縮影,昔日守護國門的文物鑒定技術,如今化作潤澤民生的文化春雨。
據統計,公益性文物鑒定咨詢服務自2019年試點探索,2022年全國推廣以來,已有145家鑒定服務機構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常態化服務格局,實現全國省級全覆蓋。
涉案文物鑒定也是文物鑒定服務的重要一環。2024年,全國公安機關與文物行政部門緊密協作,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940余起,追繳涉案文物1.6萬件(套)。全國62家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機構為紀檢監察、公安、海關等部門提供48萬余件(套)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意見,為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提供了大力支撐。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高質量開展涉案文物鑒定評估工作,連續十二年被評為陜西省“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先進集體”;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在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中支撐偵辦多起公安部督辦文物犯罪案件;安徽博物院辦理公安部督辦武王墩系列文物被盜大案,鑒定戰國銅鎏金鋪首銜環等多件珍貴文物;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青龍山遼代墓葬等被盜重要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提供支撐。上述機構均榮獲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稱號。
文物鑒定在館藏文物定級及征集鑒定方面同樣不可或缺。自2017年起,國家文物局持續組織開展國有館藏一級文物備案工作,經復核,1691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59541件(套)一級文物通過復核并完成備案,厘清了國有館藏一級文物的基本情況,為加強文物保護、管理與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相關文物鑒定機構在開拓多元鑒定服務的同時,受國家文物局指定,認真履行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職責,恪盡職守強化監管,與時俱進優化服務,為守護文物國門安全、保障中外文物交流作出積極貢獻。據統計,2024年各機構共開展文物藝術品進出境審核2.7萬件(套),保護百余件(套)珍貴文物免于流失;開展臨時進出境文物審核登記1.1萬件(套),共為111批次共3898件(套)臨時進境文物辦理延期復出境,有力保障文物進出境展覽等文物國際交流合作。
“未來,鑒定服務還將不斷拓展深化。區域中心將依托相關技術試點‘文物臨時進出境審核全國通辦’,探索‘一地申請、全國受理’,更加便利文物進出境往來。”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相關負責同志說。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有公益性博物館、紀念館免稅進口藏品管理辦法》,相關文物鑒定機構將負責對擬給予免稅政策的進口藏品進行真偽、來源合法性、價值性等方面的鑒定評估。隨著國家文物鑒定體系的不斷完善,文物鑒定服務也將全面延伸到文物保護利用方方面面,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福祉。
圖片
采寫:何 薇
編校:楊亞鵬
審核:李 瑞
監制:趙嘉斌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eYnUSByUkxyl17icLNI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