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北京西城法院與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簽署協議,共建北京首個訴調對接輔助服務平臺。
根據協議,北京拍賣行業協會將牽頭協同北京資產評估協會、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北京融資擔保業協會、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等主要成員企業,作為社會司法輔助機構,為法院提供專業服務,實現繁簡分流,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記者獲悉,這一平臺將涵蓋訴前、訴中和執行等階段。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告訴財新記者,訴前(庭前)階段,協會將協助法院立案審判部門對案件進行分類,提供包括拍賣、評估、鑒定等專業領域內的技術支持;訴訟程序中,在雙方當事人無爭議、自愿選擇的前提下,提供專業資產評估、鑒定服務、處置服務、保全業務咨詢指導等,并協助辦理相關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或沒收;對于已進入執行階段,雙方當事人對于財產處置無爭議的金錢給付的案件,可通過自行選擇的方式,直接委托資產處置機構予以快速變現。
財新記者獲悉,西城法院今年上半年收案2.8萬件,接近北京全市的十分之一。西城法院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改革開始于2007年,是北京最早開展這項改革的基層法院。目前該法院正在試行把交通事故、婚姻繼承、物業供暖、10萬元以下的買賣、借款等五類糾紛委派給調解員先行調解,爭取將糾紛化解在立案前。
西城法院院長蔡慧永表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有多重意義。“對法院而言,它是司法改革背景下強化案件繁簡分流、緩解案多人少壓力的渠道,是滿足群眾需求的載體;對區域而言,它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對社會而言,它為各類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平臺。”
中國法院近年來受理的案件數量持續增長,法院內部普遍反映“案多人少”、資源緊張。隨著立案登記制的施行,矛盾愈加顯現。
針對當事人立案難、訴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201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2015年5月1日,立案登記制在全國法院推行。數據顯示,2015年最高法院收案1.6萬件,同比上升42.6%;地方各級法院收案1951.1萬件,同比上升24.7%。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新收各類案件1002.9萬件,同比又上升18.9%。
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是中國法院的收案大戶。以北京為例,財新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法院收案33.9萬件,全年預計將達到65萬件。在7月的一次會議上,北京高院院長楊萬明坦言“審判壓力前所未有”。
在部署立案登記制的同時,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要“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四中全會后,法院系統這方面動作頻頻。
2015年4月,在四川眉山舉行的專題會議上,最高法院院長周強要求各級法院建設“功能強大、資源充足”的訴調對接平臺,建立“形式多樣、運行規范”的訴調對接機制。今年6月,最高法院公開發布《關于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法院特邀調解規定》,前者提出了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標,后者填補了調解制度空白,明確法院可以特邀一批調解組織或調解員,在立案前或立案后進行調解。9月,最高法院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重申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